《怀柔人大》数字报
察民情促发展 顺民意解民忧
— —记怀柔区人大代表、怀柔镇芦庄村党支部书记卢文泽
当年“谁家有闺女,也别嫁到芦庄村去”,是上辈人口口相传的一句话,因为芦庄闭塞落后,交通不便,贫穷成了村子的代名词。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芦庄人,卢文泽从小受父亲的影响和家庭的熏陶,立志要打破芦庄村贫穷落后的局面,从在外搞个体运输,到回村办的针织厂任司机、业务员,再到任职村书记、主任,他那颗带领村民增收致富的心毅然坚定。
抓契机发展民俗旅游产业
1997年以前,芦庄村民的经济收入来源主要是种地及外出打工,随着上级政府对农民产业发展支持力度的加大以及红螺寺景区的开发开放,为芦庄村新的生产理念、新的生活方式的转型奠定了基础,此时的芦庄村迎来了发展转型的黄金时期。时任村经济合作社社长的卢文泽看到了发展的希望,结合上级政策,通过支部努力,芦庄村120多户村民办理了民俗营业执照,并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收入。2013年,卢文泽当选村党支部委员、村委会主任,他个人牵头,成立了芦庄村鑫汇民民俗旅游专业合作社,对民俗户进行专行专业知识培训,按照上级精神,把民俗户“组织起来、管理起来、运转起来”并进行民俗户产业升级。现在芦庄村有民宿9家、新业态酒店1家、四、五星级民俗户20家。2020年全村人均总收入达到3万余元。
村委会在村西头,卢文泽的家在村东头,如果没急事,他都走着上下班,一路走一路与村民拉家常,听群众说真话、实话,甚至是气话、恼话。为取得党员群众信任、理解和支持,更好地处理村级事务,及时解决村民困难,卢文泽主导实行支委包村民小组制度,全村6个村民小组,每名支委包2个村民小组。同时制定“党员包户、村民代表包户”实施方案,实行党员收集基层群众意见,向各村民组长及时反映村民意见。强化班子建设、基础建设、文化建设、民生建设,帮助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增收致富。
美环境富了“口袋”富“脑袋”
2017年,芦庄村进行了环境整治,拆除主要街道旁的大棚,清除乱堆杂物。做为人大代表、村干部,他以身作则,主动拆除了自己家的大棚,损失20多万元,为村民做出表率,有力地带动村里的拆除工作。他又组织成立了“党员矛调队”,对一些不愿配合工作的村民进行耐心细致的劝解,最终使芦庄村的环境整治工作顺利完成。事后村党支部又组织被拆除户座谈会,通过沟通交流提意见的方式,增进党支部与群众的感情,为芦庄村的稳定祥和及下一步工作的开展打下了良好基础,全村没有出现一例因拆除上访的事件。
作为芦庄村的带头人,卢文泽始终为人居环境的提升、产业发展而努力,上争政策,下聚民意,谋划着芦庄村绿色发展之路,他常说的一句话是“发展民俗旅游,环境是第一要素,环境要靠大家去维护,只有环境美化了,才能促进民俗发展,提高村民收入”。
随着民俗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结合上级政府的精神。卢文泽发现,不能只富了村民“口 袋 ”,更要富了村民“脑袋”,民俗旅游必须要丰富接待模式,打造芦庄村富有特色的乡村文化旅游,推进粗放型的民俗旅游模式向高端民宿、精品文化旅游方向转型。为此,他积极争取,报请镇党委政府及区旅游委,开始探索打造精品民宿之路。通过与红螺文化研究协会进行深入交流,携手清华大学博士、北京大学博士后周建朋建立了红螺书院,以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传播为基础,为芦庄民俗增添了文化氛围,提升村民的整体文化内涵。
解民忧深入选区集民意
卢文泽是一位老代表,这些年,他时常深入选区选民,广泛征集民意,积极建言献策。周边各村的老百姓跟他反映,红螺路、靶场路交叉路口经常发生交通事故,应该加装红绿灯,他自己也在此地亲眼目睹过交通事故。为彻底消除老百姓的担忧,卢文泽连续几天到路口观察,统计车流量和人流量,分析交通事故发生的原因,寻找解决办法。经过观察他发现,红螺路和靶场路又宽又直,路况非常好,经过的车辆速度非常快,这是交通事故频发的主要原因,必须通过加装红绿灯才能解决。为此,他在2017年区人代会上,提出了“关于在红螺路、靶场路交叉口安装交通信号灯的建议”。2018年1月,这个路口安装上了红绿灯。看着自己提的建议得到落实,他心里非常高兴。为促进区域发展、解决群众忧心事,卢文泽提出“关于综合整治红螺山前河道,提升生态环境水平的建议”、 “关于红螺山前各村改造闲置民居,提升和发展民俗旅游,给予相应奖励补贴的建议”、 “关于发展红螺山前旅游景区村庄夜间经济的建议”、 “关于污水管及供水管网改造的建议”、 “关于加强对非机动车辆管理的建议”等多条意见、建议,均得到妥善解决。
欲问秋果何所累,自有春风雨潇潇。卢文泽时刻谨记人大代表和村党支部书记身份职责,肩负帮助乡亲们脱贫重任,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奋进精神,带领芦庄村广大党员群众,共同奋斗在致富奔小康、筑建美丽乡村梦的广阔大道上。
(靳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