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柔人大》数字报
道德坑 冀热察军区后方医院遗址
道德坑位于宝山镇,北邻丰宁县、西接赤城县。过去是燕山深处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偏僻边远的小山村。1946 年至1948年,党领导下的冀热察军区后方医院设置于此。
小山村收治3万伤员
就在这偏僻隐秘的大山深处,冀热察军区的野战医院,救治过3万多名伤员,为解放战争做出了重大贡献。
村中保留下来一处住过伤员的民房。小院不大,石头垒砌的院墙,门口挂着“医院病房旧址”的门牌。村中间还有座关帝庙,经过修整后已恢复到原来的样子。古庙正名“兴隆寺”,有正殿、耳房、东西厢房,两株高大的古松树遮满整个院子,既隐蔽,又清雅。当时武装班、看护排都挤在大庙内,有时伤员一多,还做过临时手术室。
冀热察军区的野战医院
“全村是医院,家家做病房,人人当看护”,就是当年道德坑村的真实写照。
当时医院的医护人员不但责任心强,而且医术精湛。最著名的外科大夫叫马克,许多危重伤员,经他医治后,转危为安。在做手术时因缺少麻醉药,他能以极快的速度在无麻醉的状态下完成手术。他用那把神奇的手术刀,从死神手中抢夺回许多伤员宝贵的生命。
医务人员每天都在和死神做斗争。新保安战役期间,一天就送来伤员二三百人。医生工作量很大,每天要做好几台手术,而护理员的工作也就更加繁忙。他们和那些临时从村里找来的帮手一起,不分昼夜地照顾看护伤员。
当时,后方医院医疗点散布在怀柔长城内外好多村庄,重伤员一般都集中到道德坑医院治疗。这些伤病员都是住在老百姓家里。除去医生外,专职护理人员很少,绝大多数护理工作都靠当地人民群众来做。
农户房屋,曾作为病房使用
离休老干部于福桐,当年是四海县4区区委书记, “支前”时担任担架连连长,说起当年的壮举,他依然激动不已:“1948年平津战役时,我们组织了160人的后方担架连,将前线的伤员经过几十里的山路,抬到道德坑后方医院。那年的春节都是在‘支前’中度过的。”
道德坑村的村民李青春回忆,1947年他刚15岁,家里接收了彭海川、王永路、李叶等五位伤员。受伤战士们看着他家老老小小几口人满满地挤在一铺土炕,心里非常过意不去。可李青春的父亲仍然坚持把正房的暖炕让给这五位伤员,他把家里装杂物的一间简易厢房收拾干净,搭起小土炕,带着一家八口人挤了进去。
李青春老人清楚地记得,当时有一位伤员,伤势很重,他赶紧端来一碗热饭汤,可伤员喝不下去,于是就找来管子,撬开伤员的牙关,用小勺一勺儿一勺儿地把饭汤灌进去。在李青春一家人的精心照顾下,这位伤员恢复了健康,又投入到战斗一线。
道德坑及周边村留村妇女在党支部的领导下,负责为伤员喂水喂饭、拆洗衣被。除此之外,他们还担负着缝军衣、做军鞋等繁重任务。
追思革命英烈
2013年,为追思和悼念战争年代牺牲的英烈,宝山镇政府在道德坑村东侧山脚下,修建了京郊地区最大的烈士陵园 — —道德坑弘德烈士陵园,600多名革命英烈长眠于此。陵园内建有牌楼、忠魂亭、烈士纪念碑、烈士墓区、浮雕墙等纪念建筑物。纪念碑两侧是主题雕塑,古铜色浮雕墙和纪念墙上,生动地展现出解放战争时期发生在附近的几场战役:多伦攻坚战、强攻延庆城、白河阻击战以及土木阻击战等。那些激动人心的场面仿佛让人们亲历着那段浴血抗战、奋勇杀敌的峥嵘岁月。
陵园墓区分为有名烈士墓区和无名烈士墓区两个部分,一排排刻有烈士名字或“无名烈士”的整齐黑色大理石墓碑静卧于此。当年的英烈们长眠在青山脚下、天河岸边。
(根据有关材料改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