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柔人大》数字报
编写志书的一段经历
——访人大常委会机关退休干部葛荣斌
2019 年12 月12 日,利用机关退休老干部党支部组织活动的机会,我们邀约机关退休老部葛荣斌,就当年编纂《怀柔县人大志》的相关话题,进行了深入的采访。葛老虽已年过80,但身体健朗,思路清楚。编写志书是他自己的亲历亲为,所以侃侃而谈,为我们详细介绍了20 年前的那段经历。
记者:您在人大常委会机关时主要负责什么,承担哪些工作?编写《怀柔县人大志》是从那一年开始的?
葛荣斌:我在人大机关工作时间不长,前后共计6 年。1995 年2 月怀柔县第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上,我被任命为县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工作委员会主任,直到2001 年退休。临近退休时,我接受了编纂《怀柔县人大志》的任务,从2001 年12 月着手,到2004 年7 月完成初稿,前后历时两年多,完成了这本志书。志书的上限自1954 年怀柔县第一届一次人民代表大会起,下限截止撤县设区的2002 年,时间跨度长,任务比较繁重。
记者:您以前做过类似这样的工作吗?您觉得编写志书的意义在哪里?
葛荣斌:来人大机关工作之前,在怀柔县计生委担任主任职务,以前从未写过志书。我想,虽然没写过,但是可以学,在实践中摸索。别人能写,我也能写。人大常委会设立后,还没有编过志。这本《人大志》,是一部记述怀柔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发展历史的志书,需要全面反映怀柔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历史进程。有了文字记载,查找起来就非常方便,起到了“ 以志为鉴,服务当代,惠及后人”的作用,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记者:在编写志书的过程中您遇到了哪些困难,是怎样克服的?
葛荣斌:困难很大,首先是资料匮乏。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么长的时间跨度,文字和图片资料都很少,我就千方百计想办法去找。过去档案管理不规范,大家的主要精力都放在筹备会议和开会等一些工作上,材料入档认为是小事,常常被忽略。比如每次代表会到底多少人参加?材料里有时就查找不到,要查看领导的讲话、讨论的记录后再给补上。图片资料更少,要找文化馆搞摄影的,还有电视台的资料,这样也不齐,留下了一些遗憾。另外人手少,开始时就我和谢霄云主任两个人,后来老谢爱人生病,来不了了,只好我一个人坚持。所有文字稿件都是手写稿,不仅工作量大,修改起来也不方便,不像现在有电脑。好在领导很重视,丁主任一篇篇看,修改把关。我们还把刘志远、王治安等几位常委会退下来的老领导请回来,各委室主任都参加,一起座谈,多次征求并提出修改意见,反复修改,最后才完成志稿。
记者:编写志书应该注意哪些问题,您是怎样做到的?
葛荣斌:修志是一件大事,不是容易的事。在写志之前,我先到县档案局学习了解志书写作的知识,还找了一本书作为样本。按照志书的体例,里面装什么内容,重点突出什么,都要事先考虑好。首先要注意反映每届工作的连续性,理清楚当时的形势是什么,任务是什么,重点工作不能丢。要突出工作的亮点,抓住不放。亮点也就是创新性,每届常委会的工作、委室工作,把特点突出出来。调查研究、监督支持,都是怎样做的,要有反映。比如法院执行难的问题,怎么监督和支持的,怎么解决问题的,都要有记载。又如评选优秀代表,咱们做了,率先做的,代表发挥作用,出了经验,就要在志书里反映。这个做法很好,激励所有代表都要争当优秀,不能就去一个举手的,要发挥好代表的作用。还有一次代表大会,有关部门接受代表质询,效果非常好,也很有特色,但是在档案材料里却怎么也找不到。这个材料在志书里不能没有,后来我就找到当事人回忆,把这个内容补写了出。
还要注意突出资料性,所有的内容和材料都要认真核实,尽量做到准确无误。文字要有可读性,让人能看明白。通过写志,我更加认识到志书和档案材料的重要性,不管过去多少年,那里有文字记载,查一查看一看就全明白了,口传的不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