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怀柔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Beijingshihuairouqurenmindaibiaodahuichangwuweiyuanhui

《怀柔人大》数字报

当前版:怀柔人大 版面四

出版

担当彰显初心实干践行使命

担当彰显初心实干践行使命1.bmp

张崇国喜获丰收的喜悦

担当彰显初心实干践行使命2.bmp

张崇国在家里侍弄菜园

  张崇国,男,1951年生,中共党员,渤海镇渤海所村人,曾任北京市第十二届、十三届、十四届人大代表,怀柔县第七届人大代表,自1994年至2012年连续十八年担任渤海镇渤海所村党总支书记。

  1994年,张崇国被选为渤海所村党总支书记。十八年来,他始终以“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他上对组织不辜负,连续十一年被嘉奖,下对百姓不忘本,勤政廉政树口碑。被选为市、区两级人大代表以来,更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自身的行动诠释着“人大代表人民选,人大代表为人民”的口号精神。张崇国担任书记以来,渤海所村各项任务圆满完成,群众有赞声,村民有产业,年终有好评,他就这样以“四两拨千斤之势”实现了一个山区贫困落后村到美丽乡村“破茧成蝶”的美丽蜕变!

创新发展,党建引领出实招

  张崇国任职初期的渤海所村可以说是穷得叮当响,村集体资产上不仅没有一分钱,还欠了120多万的外债,村两委干部都无心工作、人心涣散,就像是一盘散沙。张崇国心想,我这个书记不好当啊……怎样尽快地改变村里一穷二白的现状,壮大集体经济,让村民尽快脱贫,走上富裕之路,就成了他急需解决的问题。他十分清楚地认识到:“党组织有没有战斗力,村干部在群众心里有没有威信,关键在村党委一班人能否搞好团结”。为了搞好班子团结,他始终坚持以大局为重,把团结作为凝聚力量的前提,坚信团结出战斗力,团结出政绩。他首先严格要求自己,做到不利于团结的事不干,不利于团结的话不说,遇到事情都会征求每个党委成员以及群众代表的意见和看法,不搞一言堂。对于村内重大事项的决策和群众关心的重大事情,坚持做到办事公正、处事公平、要事公开。他积极运用“四议两公开”工作法使得村里村务、财务、党务及重大事务得到及时的公开,增加工作透明度,赢得了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对于他,村干部服气,老百姓信任,上级安排下来的各项工作在渤海所村都落实得很快、落实得很好。

敢于担当,急难险重不退缩

  “但愿苍生俱饱暖”,群众的冷暖安危,张崇国时刻为之牵挂。渤海所村位于浅山区,四面环山、风景秀丽,但基础设施十分简陋,全村没有一条像样的街道,百姓的出行常常是夏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存在很多的不安全因素。要想致富,先要修路,村里没有资金,他就去其他单位筹款,跑了28家单位终于筹了3万块钱。但是请工人也需要钱,村集体经济当时入不敷出,筹不到资金就亲自上阵,为了节省开支,他和两委班子商量,决定不请工人,自己干。于是每天天不亮,老张就带着班子成员和村民拿着锄头和铁锨出门了,不分昼夜、日夜奋战的干了整整两个月,终于将村里的主街主道修好了。街道变得整洁宽敞,村民们无不拍手称赞。

  渤海所村有4000余亩耕地、1000余亩坡地,每到灌溉时节,村里的农田都因水利不通而无法灌溉,张崇国常常夜不能寐。为了使每亩地都能浇上水,他下定决心要为老百姓修水渠、挖水井,他带领两委班子成员和村里百姓,克服重重困难,日夜作战,修了千余米凹型水槽,打了16眼水井,实现了全村农田全灌溉。

  为了改善村里的办公条件,他亲自到各委办局,找资金、买材料,硬是在没用集体一分钱的情况下,用一年的时间,完成了办公楼的翻建,村里办公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他又从群众反应急需解决的土地条件差、环村道路、田间道路不畅、村级公共活动场所缺乏等方面入手,相继完成了自来水安装、网络电视安装、低压电改造等工作,较好解决了群众出行难、饮水难、生活难等实际问题。

心中有民,善谋发展惠民生

  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一个拥有1000余户人家,4000余口人的大村,村里确没有一所像样儿的学校,渤海所村的中学校舍年久失修,村里的学生在破旧不堪的教室里上课,条件十分艰苦。校舍也被认定为危房,计划要拆除,村里的学生只能到几公里外的沙峪中学去上课。为改善教学条件,让村里的孩子能够在家门口上学,张崇国和班子成员下决心将村里的校舍翻建。因为资金和人力有限,无法全部推倒重建,张崇国就一排排地翻建,他觉得,这是百姓和孩子的大事,再苦再难也要坚持干下去。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老张的带领下,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校舍翻建中。时任怀柔区副县长的梅占山,听闻张崇国的事迹十分感动,协调了3万元的资金,专程送到渤海所村。有了这笔雪中送炭的资金,不到半年,渤海所中学的新校舍就落成了,孩子们又能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上课了。

  同年下半年,为了让村内孩子能够享受到好的学前教育,他和两委班子成员又为孩子们建了12间幼儿园,学龄前的孩子们也能在家门口上学了,家长们也能够安心上班了。村里的百姓都很受感动,张崇国真是为民造福的好代表、好书记,也实实在在地践行了他自己所说的“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为村里百姓改善和保障民生操心费力。

在职尽责,建言献策助发展

  在担任村党总支部书记期间,张崇国被选为县级人大代表,2002年至2017年期间,被选为北京市人大代表。身上的职位多了,肩上的责任就更重了,张崇国觉得自己长期在基层行走,了解的社情民意更多,更直接,更快,要时刻以人大代表的身份要求自己,全力把人民群众的呼声反映上去,积极为政府建言献策。

  张崇国对困难群众、空巢老人、留守儿童,他都是百忙中抽空亲自上门慰问,送钱送物。每次别人对他的慷慨解囊,表示感谢的时候,他总是说,“作为一名人大代表,人民有困难,代表总要有所行动,是义务,也是责任。”他在担任市人大代表期间,共提出20多项建议,市人大常委会将他提出的《改善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情况》《加大村级运转资金》的建议,作为A级建议办理。

廉洁奉公,清清白白记心中

  组织总是肯定那些付出努力的人,他辛勤的耕耘也收获了许多荣誉。这些年,张崇国先后获得“渤海镇优秀共产党员”、“公民道德标兵”、“优秀党支部书记”等荣誉称号。面对名利他总是淡然一笑,正是这种淡泊名利的精神促使他公平公正地处理好每一件百姓之事。一名平平凡凡的党员干部,干的也并不是惊天动地的事情,然而,在张崇国的身上,我们却能看到一个基层村干部的大爱心灵,他用自己的实干精神,向大家展示了农村人大代表和党员干部为人民服务的朴实情怀。

  张崇国今年69岁了,身体还很好。从2012年到2017年,因年龄原因,他相继卸任村党总支书记和人大代表,此后,他就在家干干农活,享受着晚年之乐。赋闲之余,每逢村里组织开会、座谈等活动,他都能积极参加,发光发热,传帮带,充分发挥着老代表和老干部的作用。

暂无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