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柔人大》数字报
闻令而动展现人大政治担当 守望相助彰显人大为民情怀
9月3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日。当天上午9时,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纪念大会。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随后举行的阅兵式,以庄严肃穆的仪式感、气吞山河的震撼力,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写下生动一笔。这场跨越时空的致敬,不仅是对烽火岁月的深情回望,更是对民族复兴之路的深刻昭示。区人大常委会选派21名代表参加现场观礼。使命光荣,责任重大。他们克服各种困难,参加演练和现场观礼活动,最终高质量完成任务。
7月26日,我区经受了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洪水灾害,北部山区特别是琉璃庙地区道路中断、房屋受损、良田被淹,人民的生命财产面临着巨大威胁。危难险重时刻,重大任务面前,区人大常委会机关党员干部冲锋在前,抽调到军训基地安置点的几位同志与所有工作人员齐心协力、昼夜奋战,经过17个日夜408个小时的忘我工作,顺利完成了1200余人次的安置服务任务。
9月24日,在常委会机关党支部主题党日活动上,武献梅、朱金龙等5位党员干部,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分享了参加上述工作任务中的体会和感受。本刊摘登部分发言内容,分享“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急时刻冲得上去”的人大政治担当和精神风采。
(本刊)
重大任务展示人大力量
朱金龙
非常有幸,参加了这次阅兵观礼当中怀柔区部分人大代表的组织协调工作,也亲身经历两次彩排和最后正式观礼的全过程。通过此次活动,我和大家一起分享对我们人大机关的政治领悟能力、任务执行能力、组织发动能力和人大代表的责任意识、担当意识等方面的切身感受。
参加观礼的代表主动担当,密切配合,严格执行纪律,自觉落实各项规定,体现了怀柔人大代表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荣誉意识,充分展现了怀柔人大和人大代表的风采。为了严格落实好这些要求,我们人大机关做了大量细致深入的工作。8月份三次部署会议,两次彩排,最后正式观礼,一次比一次时间紧,一次比一次要求高,大家纪律意识强,团队意识强,克服各种困难,最终高质量完成任务。
参加纪念活动、观看阅兵式激发了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最终要转化为干事创业的实际行动,要转化为依法履职、推动发展,服务代表、服务群众的持续动力。传承和弘扬伟大抗战精神,我们每一位党员干部、每一位人大代表、每一位人大工作者都要在常委会党组和机关党组的领导下,延续和发扬好此次参与观礼活动表现出的优良作风,进一步强化责任意识、担当意识和纪律意识,立足本职本岗,把革命先烈那种“向死而生”的担当转化为我们“向难而行”的实干,汇聚更加广泛的人大力量,取得更加优异的工作业绩,助推区域高质量发展,加速怀柔展翅腾飞。
观礼现场 心潮澎湃
王文君
观礼现场,10万人肃立高歌同唱我的祖国,一面面小国旗摇曳出不可言表的激动和感召;升国旗、唱国歌,当国歌响起的一瞬间,能够感觉到骨子里的那种情怀,心潮澎湃,泪目双眼;铁流滚滚、战鹰呼啸,徒步方阵、战旗方阵、地面装备和飞机组成的方阵在天安门前接受检阅,陡然感受到那种光荣感、自豪感,一种家国情愫油然而生,整个阅兵式处处精彩,感人至深。
分享三个感人瞬间:一是共享盛举,彰显大国崛起的精神底色。习近平总书记在天安门城内迎接前来参加盛典的外国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及有关国家高级别代表。二是温暖瞬间,激荡永不褪色的红色基因。习近平总书记走上城楼,第一件事就是健步走向6位从战火中走来的抗战老战士老同志,微笑着俯下身,紧紧握住他们的手。三是铁流滚滚,捍卫世界和平的中流砥柱。广场上激动人心的阅兵式,现场响起雷鸣般掌声和欢呼声,中国真正站到了世界的舞台。
我出生在1972年,我觉着我是幸运的,真切的感受和参与了祖国由弱变强的蜕变,从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发展建设,到改革春潮中蓬勃发展;从落后时代到追赶时代,从赶上时代到引领时代。作为一名基层的人大干部,要以此次纪念活动为指引,厚植为民情怀,倾听群众呼声,解决实际问题。在基层一线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为怀柔的发展贡献力量。
让安置点成为“温暖港湾”
武献梅
回顾安置点17天的奋战历程,总结归纳几点感受:一是党的领导是凝聚强大合力的核心。区委、区政府到各职能部门,再到镇政府,各级领导快速反应、科学决策,为我们的工作指明了方向。特别是在安置点成立临时党支部,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让党旗在安置点高高飘扬。二是规范的制度及流程是确保工作高效有序的基础。我们迅速制定并完善了各项工作制度,明确责任分工,规范操作流程。确保问题不过夜、责任不落空。让千头万绪的安置工作变得有条不紊。三是压实责任是推动任务落地生根的关键。我们实行部门包责制,将责任层层分解,落实到岗、到人,形成了“一盘棋”的工作格局。四是党建引领与村级自治是贴近群众需求纽带。一方面,通过设立党员先锋岗、党员志愿服务队,党员干部带头包片负责,主动了解群众需求,解决急难愁盼。另一方面,充分尊重村民的主体地位,引导他们参与安置点的自我管理,让安置点不仅成为受灾群众的“避风港”,更成为了温暖有序的“临时家园”。
这次任务让我们深刻体会到:只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我们将以更坚定的信念、更务实的行动,回到各自的本职工作中,并持续关注和帮助琉璃庙的父老乡亲们,为守护人民群众的幸福生活继续奋斗。
在洪流中淬炼初心
彭玉录
安置点的17个日夜,408个小时,这是我目前为止人生中最深刻的一段时光。作为安置点办公室的一员,我仿佛被投入了一场突如其来的“大考”,考题是如何在灾难面前,用最快的速度、最暖的温度,守护好每一位受灾的群众。
还记得刚到安置点的时候,面对复杂的工作环境,深感压力巨大,我深知,任何环节的疏漏都可能影响整体的运行效率和群众的切身感受。在领导的带领下,我与其他同志一道,迅速投入“一办十二组”工作体系的高效运转中。从每日早上梳理任务、分解工作,到晚上复盘总结、查漏补缺;从协调各工作组无缝对接,到确保上级指令精准落地,我时刻要求自己必须想在前、干在前,考虑周全、协调到位。那一刻,我真正理解了什么叫“统筹”,它不是高高在上的指挥,而是把自己变成一台高速运转的“处理器”,把千头万绪的信息理清楚,把四面八方涌来的力量拧成一股绳,只为让群众能吃上热饭、睡上好觉。
通过安置点的工作,让我有了两点切身的感受。一是作为一名人大的年轻干部,书本上的理论学了不少,但这一次,我真正读懂了“以人为民为中心”的深刻含义。二是深刻感受到这不单单是一份工作,更是一份托付,是群众在危难时刻,对我们党员干部最深的信任。此次安置点工作是我人生中宝贵的一课,我将把在这里收获的经验、感悟和斗志带回今后的工作中,努力成为一名让人民满意的新时代的年轻干部。
砥砺青春担使命 勇扛重任践初心
王舒昊
参与受灾群众安置工作的收获与体会,三个关键词:“传承”“锤炼”“笃行”。
传承——在经验延续中扛起职责使命。我主要负责数据统计、简报和综合材料撰写,及其他沟通协调等事务。之前文字工作和在司法所与群众打交道的历练,在这次应对快节奏、高强度的工作中帮了大忙。尤其让我受益和感动的是,武主任在工作中给我们的悉心指导和经验传授,不仅仅是技能的传递,更是作风的延续和信念的接力。
锤炼——在实战攻坚中提升综合能力。锻炼“脚力”,做到身入心至。掌握第一手资料,深入了解群众需求,发现基地运行中的隐患。脚上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磨炼“眼力”,做到见微知著。从数据变化中发现趋势,从群众言语中捕捉情绪,从流程衔接中查找漏洞。锤炼“脑力”,做到谋定后动。讲好安置点的温暖故事,展现党建引领下的协同合力,刻画安置点全体党员干部群象。淬炼“笔力”,做到文以载道。撰写简报或其他综合文稿,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既要保证时效,又要确保准确规范,更要有思想高度。
笃行——在时代大考中坚定前行方向。这十几天,是职业生涯中极为宝贵的一段时光,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人民至上”的内涵,更加真切地体会到“关键时刻站得出来”的分量,也更加坚定了作为一名人大人的使命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