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怀柔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Beijingshihuairouqurenmindaibiaodahuichangwuweiyuanhui

《怀柔人大》数字报

当前版:怀柔人大 版面4

出版

怀柔镇人大“家站”建设迈上新台阶

04 1怀柔镇人大“家站”建设迈上新台阶.jpg


  怀柔镇人大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思想,认真落实关于代表“家站”建设的相关要求,通过几年的精雕细琢,先后建成1处“人大代表之家”,4处人大代表联络站,形成“一家四站”的工作格局。“家站”履职平台作用显著提升,人大代表的主体作用得到有效发挥,人大工作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家站”运行要靠有效的制度和机制,怀柔镇人大积极探索适合本镇实际的工作方式,创新制定了《人大代表“1+5”区域化管理实施细则》,依托“家站”对代表进行“1+5”区域化管理,“1”是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人大代表队伍,“5”是每月组织1次代表活动,安排代表接待1次选民;每季度召开1次片区例会,组织1次代表学习培训,安排1次监督视察。“区域化”是根据区域特点和实际情况,将怀柔镇各村和各单位划分为“水库上游区”“红螺山前区”“东部新城区”“文教卫企区”4个片区,并分别在各片区挑选工作能力和责任心强的代表担任片长,同时担任联络站站长,实施区域化管理。片长负责代表联络站日常运行,召集每季度片区工作会,安排代表接待选民、处理选民意见建议、开展培训学习、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等。镇人大还配套出台了《人大代表“1+5”区域化管理工作手册》,细化了《人大代表接待选民日办法》,为代表“家站”高效运行,人大工作有序推进打下了坚实基础。

  通过“家站”建设,有效提升了代表工作水平,代表身份“亮”起来了,代表活动“活”起来了,代表监督“实”起来了。

  代表身份“亮”起来了。镇域内的代表在“家站”内统一公示人大代表基本情况和联系方式,上墙代表权利义务、接待选民办法、“1+5”区域化管理实施细则等,让群众直观了解人大的工作内容,让代表在群众面前亮出身份,明确责任。代表每月相对固定1天轮流在人大代表联络站接待选民,听取选民意见建议,据实填写《履职档案》。“家站”的设立为选民了解代表情况,监督代表工作拓宽了途径,为代表联系选民搭建了新的平台,进一步强化了代表的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提升了代表履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代表活动“活”起来了。以前,组织代表活动多是听汇报、搞座谈,形式单一且效果不佳。“家站”设立后,各片区活动多了起来,内容和形式日渐丰富,活动效果明显增强。各片区依托代表“家站”定期组织代表学习《宪法》《代表法》《组织法》《民法典》等法律法规,深入学习十九届历次全会和二十大精神以及市、区重要会议精神。通过片区小范围开展学习活动,有利于代表之间互相交流学习心得,提高培训实效,增强了代表参政、议政能力水平。在“家站”召开片区会议时,各片区代表探讨区域共性问题,提出切合实际的意见建议。如在水库上游片区会议上,5个村的代表就大家普遍关心的低收入户脱低、劳动力就业、农民增收等问题展开热烈讨论并提出建议,镇主管部门根据代表要求采取积极对策,全面统计各村闲置劳动力,对有意向人员进行技能培训,拓宽了群众就业增收渠道。依托“家站”开展代表活动时,各片区不仅注意加强代表之间横向的沟通联系,互通有无,互相借鉴,而且能够主动走出去,参观学习区内外的先进典型,特别是在基层人大建设和农村产业发展方面,学习了很多有效经验和先进理念,使代表获益匪浅,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代表监督“实”起来了。镇人大依托“家站”,定期组织人大代表听取镇政务服务中心、各职能站所的工作汇报,对政府部门具体工作开展情况进行视察,直观了解工作流程、服务方式、特色亮点、短板不足等,并对各部门工作情况和工作人员进行评议,对改进工作方式和提升工作水平提出意见建议。通过持续加强监督,促进了镇政府各职能部门和工作人员进一步转变作风,强化服务意识,更好履职尽责,进一步改善了全镇的政务服务环境和发展环境,人大的代表工作和监督工作更加务实,成效更加显著。

  实践证明,依托代表“家站”支持和保障代表依法履职,更好地发挥代表作用,是做好新时期人大工作的重大课题。怀柔镇人大将继续总结工作经验,将“家站”工作作为加强代表工作和监督工作的重要抓手,探索更多、更有效的代表活动方式,为代表发挥作用搭建更好的平台,实现人大工作的与时俱进、完善发展,让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在具体工作中充分展示,为区域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怀柔镇)

暂无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