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怀柔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Beijingshihuairouqurenmindaibiaodahuichangwuweiyuanhui

《怀柔人大》数字报

当前版:怀柔人大 版面4

出版

我区自然资源领域获得四个全市第一两个国家级示范区称号

04 两个国家级示范区称号1.png

茂密的嗽叭沟门原始次生林

04 两个国家级示范区称号2.png

雁栖河湿地大雁翔集

04 两个国家级示范区称号3.png

雁栖湖生态示范区

  11月30日,区政府在区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上的报告中提到,我区自然资源资产领域坚持生态立区根本方向,全面落实生态涵养区功能定位,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生态保育、生态建设和生态修复并重,推动全区绿色发展。我区森林资源面积、森林覆盖率位居全市第一,地表水环境质量排名全市第一,生态环境状况指数连续五年全市第一。在取得四个全市第一成绩的同时,还荣获国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和“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两个国家级示范区称号。

  为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落实市委、市政府、区委决策部署,在区人大监督指导下,我区进一步落实北京市总体规划、怀柔分区规划,自然资源资产管理机制进一步完善,管理基础数据进一步夯实,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特别是在坚守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底线,引领性树立生态文明示范标杆方面采取了四项措施和做法。

  一是划红线、守底线,构建安全生态格局。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以保障城市生态功能和维护首都生态安全为主线,坚持并落实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科学规划绿色空间,强化山区生态屏障作用,推进平原区添彩增绿,将生态网络建设与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等自然保护管理体系和公园体系相结合,构建“三区、多廊、多点”的区域生态空间结构。

  二是建机制、定方案,耕地保护工作全面加强。用“长牙齿”的硬措施保护耕地,严格落实耕地保护责任,通过对各镇乡、街道落实耕地保护情况进行绩效考核、全面推行“田长制”等措施,有效防止耕地“非农化”,制定《怀柔区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办法》,开展耕地保护奖励补偿机制研究。深挖区内可开发耕地储备资源,推进土地复耕用于解决耕地占补平衡,高标准完成土地复耕复种任务,“怀柔万亩废旧残次果园变良田”经验做法获得北京日报报道。持续推进耕地保护空间调整优化,基本实现耕地保护空间内永久基本农田及其储备区全部为耕地,耕地保护工作走在全市前列。强化“三地监管”,推进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强化农用地污染预防,严格耕地质量分类管理。强化建设用地准入关口,开展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及状况调查。土壤环境质量持续保持良好,耕地质量等级逐年有所提升。

  三是严治理、重保护,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提升。切实履行生态保护修复核心职责,强化“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理念。持续开展“0.1微克”和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治理,2017年、2018年连续两年PM2.5(细颗粒物)年均浓度全市第一。2019年PM2.5年均浓度在全市率先达到国家二级标准。2020年PM2.5实现29微克/立方米,率先进入“20+”。2021年6项空气质量指标实现全面达标,PM10、SO2、NO2、CO年均浓度排名全市第一,臭氧年均浓度首次达到国家二级标准。优良天数达到294天,全市排名第三。开展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工程治理和自然恢复认定工作,2017-2021年共完成矿山治理项目4个,治理成果显著。持续开展百万亩造林工作,建成怀柔城市森林公园,荣获“北京市平原造林工程优秀服务保障单位”称号。建立怀柔区水环境系统化监管平台,持续推进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河湖生态环境持续向好。2个国家地表水环境考核断面、7个市级地表水环境考核断面(含2个国考)全部达标。2018年、2020年、2021年地表水环境质量排名全市第一。天河获评2021年度北京市优美河湖。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2017年至2021年,我区共完成127家企业和单位、7个小区、34个村庄节水创建工作。荣获“北京市节水型区”称号。通过一系列创新工作和举措,我区环境质量实现跨越式发展,荣获国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和“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称号。

  四是严控城市开发边界,实现建设用地促减提质。以严控新增、优化存量、避免大拆大建为原则,以违法建设拆除、农村集体工矿用地整治、废弃矿山修复治理、生态环境建设、实施土地一级开发、棚户区改造、美丽乡村建设及居民点整理等多种途径实现减量目标。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全面提升国土空间治理水平,保障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青水秀,构建安全和谐、可持续发展的国土空间格局。

(本刊整理 摄影:袁维忠)

暂无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