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柔人大》数字报
人大代表聚焦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
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是引领群众走共同富裕之路的重要途径,更是新时代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抓手和实施首都特色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在9月29日区六届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上,与会代表听取并审议了我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情况的报告,提出了积极的意见和建议。
高国民(市区镇三级人大代表、宝山镇道德坑村党支部书记):当年我们村也是北京市级低收入村,咱们政府确实做了大量的工作,结合农村实际想了多种办法,采取了多种措施,取得了现在的成绩。结合自身实际以及走访、调研、座谈情况,对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谈几点建议。
一是资源优势发挥不够充分,目前土地的作用已经显现,但也没有到极致,还有挖掘空间。特别是林地、山场还没有充分发挥作用。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怎样践行“两山”理念,让我们的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还需要我们群力群策。把林场建好管好,这是山区农村主要的资源资本,如何壮大集体经济,山区农村只有靠山来做文章。建议做几个壮大集体经济试点(林场),村镇共管。这应该是政策的突破和改革。林场不让产生利润是不科学的,林场改革势在必行,是基层呼声最高反应最强烈的问题,希望引起高度重视。
二是加强村干部的选拔与培训,选对一个人就能激活一个班子,找到一条路子,带富一个村子,特别是选用政治过硬经济能人担任村干部已成为各级的共识。个别村两委干部观念陈旧,不能因地制宜培育集体经济增长源,依赖上级有关政策性补助。有的村一次性以低廉的价格收取承包费,短期来看集体收入是增加了,但长期来看,这种做法,没有长远思想,只顾眼前利益,严重制约了集体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些村干部也想有所作为,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由于文化素质偏低,缺乏经济管理水平,有时面对困难束手无策。
三是健全村干部激励机制,不能干和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建立健全村干部激励机制是增强村干部活力的有效手段。村干部激励机制的建立和完善,集中体现了上级组织对农村一线工作的高度重视,体现对村干部工作、学习和生活等多方面的关心,能够有效地激发和调动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比、学、赶、超”的竞争氛围,从而在整体上增强村干部队伍的生机与活力,提高农村一线的工作效率。
董伟(区人大代表、北京中菌菌业有限公司经理):作为一名农村专委会的委员,前期与调研组一起对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工作进行了深入调研,详细了解了我区农村集体经济工作的开展情况。结合调研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是建议打造农业品牌。区政府及相关部门要从品质、品相、包装、推广等方面加大资金投入及研究力度,打造属于我区的农业品牌项目,使我区的农业项目逐步实现品牌化、标准化、连锁化,最终形成产业化。可根据农产品品种设定农残,品相,包装等品牌“贴牌”标准;对劳动力资源组织技能培训、竞赛,组织开展技能认定,打造一支高素质高技能的区域性劳动力队伍;对于民宿等具备固定资产性质的村集体经济,可分类别制定“挂牌”标准,设置准入门槛,定期进行质量、服务、环境卫生等监测。
二是建议发挥村党组织对集体经济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协调,监督和服务功能,引导集体经济的利益相关者依法履行权利和义务,协调村集体经济组织处理集体经济发展所面临的难题。加强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综合能力培养,吸纳高素质,具备经营管理能力的优秀人才进入党员干部队伍,全面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科学决策水平,提升领导推动发展村级集体经济能力。引导大学生“回归家乡”创业。试点推行以资金、技术、人才、项目、信息返乡为主的“人才回归工程”,制定优惠政策,完善服务功能,把工业和农业园区建设作为引导返乡创业的“大本营”。村级组织要及时掌握在外年轻人动态,为在外年轻人提供相应的支持,通过成立镇村两级在外就学、务工、经商、从政等年轻人组织,通过重要节日的节点,组织在外年轻人到村参观等一系列活动,宣传村庄发展状况,吸引他们关注家乡,建设家乡。
三是建议强化机制管理。充分尊重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独立运营,进一步完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规章制度,确保组织内部各机构规范运行,进而有效维护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规范、有序地参与到农村集体经济相关事宜之中。
(本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