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柔人大》数字报
我区上半年经济社会运行总体平稳
8月9日,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受区人民政府委托,向区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报告我区2022年上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认为我区上半年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总要求,认真落实区第六次党代会工作要求和区六届人大一次会议决议,坚持高质量发展,以“五态”建设为引领,更大力度推动“五子”联动发展,全力开启科学城统领“1+3”融合发展新征程,经济社会运行总体平稳。
表现在调控指标和预期指标上,调控指标:城镇登记失业率3.46%,控制在4%以内;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水耗、二氧化碳降幅完成市级任务;PM2.5累计浓度28微克/立方米,全市排名第3。预期指标: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06.7亿元,增长4.1%,增速全市排名第3;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3亿元,增长69.1%,增速全市排名第1;规上工业总产值242.3亿元,下降3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1.6亿元,增长6.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2.6亿元,增长5.5%,增速全市排名第1;旅游综合收入34亿元,与上年同期持平;规上文化及相关产业收入53亿元,下降6.5%;规上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收入60.6亿元,增长54%;规上科学技术服务业收入11.8亿元,增长74%;区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1.2亿元,下降25.4%(还原留抵退税因素影响后,同口径下降16.7%);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882元,增长4.8%,增速全市排名第2。
具体体现在以下七个方面:
一、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疫情防控屏障更加坚实有力。建立应对30例以上规模性新冠疫情指挥体系,科学制定疫情防控“1+10+X”应急处置方案,组建8小时应急指挥部。制定“1+N+1+X”工作方案,设置卡口管理、风险流调等6个核心工作组,创新实施“防疫+创城”双驱动模式,构建网格化管理体系。组建105支溯源流调队,制定《十混一阳性人员流调工作方案》,实现快速调查、快速划出风险范围、快速控住传播风险,始终保持社会面动态清零。
二、圆满完成冬奥保障任务,重大活动服务保障水平持续提升。成立冬奥服务保障专班,建立“每日例会+重点工作专题调度”机制。构建“4+9+N”闭环管理体系,派驻114名骨干,圆满完成18个外国政要代表团、300余人的冬奥服务保障任务,重大活动服务保障能力得到蔡奇书记、王毅国务委员等各级领导肯定。
三、怀柔科学城建设取得新突破,“1+3”融合发展更加紧密。国家实验室建设高标准推进。实验室核心区建设有序推进,国家实验室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加快完善。科学设施集群功能初步显现。5个第一批交叉平台进入科研状态,高能同步辐射光源直线加速器进行调试,综合极端条件实验装置首批5个实验站实行预约开放,地球系统数值模拟装置、空间科学卫星等有力支撑了冬奥、小天体探测、子午工程等国家重大任务。科技创新生态体系加速构建。完成纳米能源与系统研究所整建制搬迁。辰安科技等37家单位入驻创新小镇。“科学+城”框架逐步形成。科学城控规编制完成,城市客厅项目进展顺利,配套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国际会都“金名片”更加闪亮。雁柏山庄实现试运营,卓正项目回购完成,栖湖组团、融创地块等项目有序推进。冬奥专题展、第一届金砖国家能源合作论坛等4个高端会议落地举办。中国影都活力愈加彰显。国际影视摄制服务中心政务服务站挂牌运行。中影基地二期等项目有序推进,文化商业街区开始招商。继续推出多个“电影+慢生活、微旅游”消费场景。
四、“两区”建设持续深化,高精尖产业业态初见成效。“两区”建设成果丰硕。德勤DU亚太中国项目正式开工。实现“两区”入库项目46个,新设外商投资企业39家,实际利用外资1.5亿美元,增长305%。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深入贯彻优化营商各项条例政策,落实重点企业“服务包”制度,征集463家企业诉求289项。制定落实助企纾困政策,加大企业发展帮扶力度,促进企业复工复产。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新突破。华谱科仪等14家仪器、传感器企业落地怀柔。海舶无人船等13家企业入驻长城海纳硬科技加速器产业园。完成中关村高新技术企业认证71家,累计培育“专精特新”企业80家。传统产业提质升级取得成效。科学城产业转化示范区等7片区拟纳入中关村怀柔园范围。春风药业等项目有序推进,延锋海纳川正式投产。北京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怀柔科学城分中心运行。
五、城乡融合发展更加夯实,城市发展新形态加快构建。城市更新步伐逐渐加快。新城街区控规加快编制,部分控规、规划形成阶段性成果。配网二期改造、“飞线”整治等工程有序推进。园林增绿等6项“疏整促”专项行动任务提前完成。基础设施体系持续完善。通怀路(怀柔段)实现通车,天北路北延(怀柔段)基本完工。罗山等变电站工程加速推进。新开通5G站点45个,累计覆盖端口47万个。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实施。19个美丽乡村任务村庄开工建设,启动27户危房改造工作,整改农村人居环境问题1.2万处。加快推进休闲农业“十百千万”工程,农业生产完成市级任务。严格落实一次性补贴、菜田补贴等惠农政策,多渠道促进了农民增收。城市管理水平更加精细。持续抓好两个“关键小事”,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36%。建设社区服务空间开放式示范点6个,深入推进社区服务管理体制改革。坚持“每月一题”专题调度,“接诉即办”综合成绩排名全市前列。
六、生态环境水平持续提升,绿色屏障更加牢固。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加强。完成新一轮百万亩造林绿化工程1.01万亩。深入落实“河长制”,建成生态清洁小流域11条。全面推动“林长制”落地见效,建成三级林长体系。制定“怀柔区总田长令”,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加快推进。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推动167家企业开展挥发性有机物立体监测。国、市、区三级地表水环境考核断面全部达标。制定完成年度重点碳排放单位和一般报告单位名录。
七、民生保障网更密更牢,群众幸福感不断增强。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升。实现城乡劳动力就业3234人。累计建成养老家庭照护床位104张,老年餐桌88家。严格落实困难群体保障政策,向全区城乡低保、特困、残疾人等困难群体发放救助金、生活费、补贴等6996万元。公共服务供给精准补齐。一零一中学怀柔校区等项目进展顺利。京郊首个变态(过敏)反应诊疗中心落户怀柔。冰上运动中心建设完成,3万余人次参与冰雪运动。社会安全持续稳定。“平安怀柔”建设不断深化,网络安全监管水平持续提升,群众安全感不断增强。
(本刊整理摄影/卜向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