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柔人大》数字报
深山筑梦
————记市区镇三级人大代表、宝山镇道德坑村党支部书记高国民的先进事迹
高国民是宝山镇道德坑村党支部书记,当选人大代表以来,他始终牢记人民重托,认真履行代表职责,用心聆听百姓心声,传达百姓意见,千方百计带领群众脱贫致富。他始终坚持“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的信念,以极大的热情和毅力,深山筑梦,坚持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奉献,折射出了一名共产党员和人大代表的良好风范,在深山老区展现了一位基层人大代表可亲可敬的风采。
时刻掂量肩上责任的份量
道德坑村地处宝山镇最北部的深山区,距怀柔城区105公里,与河北省丰宁县接壤,是连接京冀的一处通道。因为地处偏远,经济落后,前几年,这里被列为市级低收入村,村民主要靠种植玉米等农作物作为经济来源,年人均收入仅6000余元。
高国民就出生在这个偏僻落后的小山村里。2012年,怀揣着改变家乡面貌的梦想,他从北京路通泰达运输服务有限公司经理任上毅然返乡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2017年起,先后当选为北京市、怀柔区和宝山镇三级人大代表。
高国民特别珍惜人大代表的身份,他认为人大代表不只是一个光荣的称号,更是一个神圣的职务。当选人大代表,就意味着担负着神圣的使命。选区共有7个村,选民数千人,能从千余人当中当选代表,就能掂量出这一职务的份量。他对自己的荣誉感、责任感、使命感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深感责任重大,职责光荣。
为履行好人大代表的职责,高国民注重学习,努力做到理论上清醒、政治上坚定。平时,他主动联系选区单位和选区群众,积极参加人大组织的各项活动和会议,把学习政治理论,党的方针、政策,国家法律、法规和人大业务知识作为提高自身素质的重点,力避“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2018年1月24日,北京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隆重开幕。新当选的市人大代表高国民十分激动,会上他为怀柔区代言,就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办法,为基层群众发出了贴近地气的“民声”。
2020年1月,高国民参加北京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作为一名来自农村基层的人大代表,他在会前,认真做了一番“功课”。他通过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入户“串门”等方式,主动梳理征集村民关心、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征集民生线索,提出了深化美丽乡村项目、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等方面建议。会上,结合本村发展实际,带着村民们关注的“民生问题”谈感受、提建议,受到与会代表的关注,被媒体誉为民生“快递员”。
在区和镇人代会期间,高国民代表始终坚持聚焦民生,积极履职尽责、建言献策。会后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当好群众的暖心人和贴心人,助推群众生活再上新台阶。
我的工作就是为老百姓服务
高国民说:“人大代表是一座架起群众与政府的桥梁,作为村党支部书记、人大代表,我的工作就是为老百姓服务,人民的心声、心愿、心念就是我们工作的方向、目标、任务。”高国民勇于创新、敢于担当,他愿意躬耕于边远山区,奋发有为,开启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的新征程。
2013年12月之前,道德坑村还是个环境脏乱差、牲畜满街跑、蚊蝇满天飞的小山村,有的地方甚至要屏住呼吸来回绕行。高国民是土生土长的道德坑村人,在外打拼一段时间之后,发现养育自己的这个小山村越来越落后,他立誓要将家乡旧貌换新颜。任职以来,他带领村“两委”成员以建设幸福新农村为着眼点,在脱贫致富上精准发力。
新官上任三把火,他的第一把火,点燃的是村内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村容村貌的提升。高国民组织召开“两委”班子会、党员会、村民代表会,引导党员干部、村民代表带头,拆除街道两旁猪圈牛圈,移除柴草垛。要改变老百姓几代人原有的生活习惯,当时工作的难度不言而喻。高国民白天到田间地头,晚上走家串户,积极做村民思想工作。他说:“臭气熏天的,人躲都躲不过来;环境好了,人自然就来。”经过一个月的努力,终于拆除66处牲畜圈舍,柴草垛100余处,街道宽了,环境好了,百姓也乐了。
2013年底,村里开始规划新农村建设项目,通过入户调查了解村民的需求及村民的经济情况,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出实施方案。2015年,在建设施工过程中,高国民每天都要到工地看施工进度,检查工程质量,与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现场开会解决工程方面的问题。至2017年底,新建房屋146所,完成总体工程的95%。
住房条件改善后,村里进一步加大树旁、屋旁、水旁、路旁绿化工作力度,完善常态机制。加强公益岗人员、保洁员、公路养护员和护林员的日常管理。不让村民当观众,要参与进来,网格管理,真正将环境保持、保护作为长效机制运转起来。通过新农村建设工程的进一步完善,已彻底改变农村脏乱差的居住条件,村民搬进了宜居、文明、和谐的新农村。
环境好了,群众文化生活也活跃起来,群众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民俗旅游从无到有,方兴未艾。2014年,高国民带领道德坑村成功创建首都文明村。2017年,道德坑村一跃成为全国文明村。2019年,道德坑村党支部获得怀柔区“先进党组织”荣誉称号。
高标准打造红色体验项目
道德坑村是革命老区。解放战争时期,党领导下的冀热察军区移驻至宝山寺一带,军区后方医院设在道德坑村“。家家是病房、户户住伤员、人人做护理”是当时道德坑村的真实写照。1947年至1949年,后方医院共医治伤员30000多人。
高国民经过几年的在外打拼,开阔了眼界。他深刻地认识到宣传红色文化,了解革命历史,发扬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性。2016年,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他邀约区内有经验的文史研究人员到村里深入采访,与亲身经历过那段历史的老人和当事者座谈,抢救性地挖掘整理出珍贵的史料,并编辑出版了《深山沟里的红色医院》一书。
2017年,在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村党支部立足本村实际,充分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加强整体配套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模拟体验、故事讲述、仪式教育等形式,回放当年后方医院救治伤员的动人画面,赓续道德坑群众救死扶伤拥军支前的光荣传统,打造出“十个一”红色体验项目,即:穿一次军装、参观一次展馆、听一次讲解、学一次包扎、抬一次担架、体验一次行军、破译一次暗号、祭奠一次革命烈士、唱一首红歌、吃一次八路军餐。同时成立北京弘德圣地红色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开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开展红色体验教育活动。
红色体验项目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区内外大量游客慕名而来。高国民结合红色体验项目的开展,流转基本农田作为红色教育基地的农副产品生产基地,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集体经济,促使低收入户“自我造血”,打造京北第一红色党性教育实践基地,促进低收入村依靠红色旅游体验增收。他带领村民种植景观农业、发展民俗户接待、利用“宝山寻宝”村官服务平台将本地区绿色无公害有机食品推向市场。至2017年年底,实现脱低35户,2018年底道德坑村低收入户已全部脱低。截止2019年9月份,道德坑村已接待区内外游客12000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90余万元。
2020年以来,因疫情,红色体验项目受到影响。高国民一边抓防控工作,一边寻求解决问题实现突破的办法。2022年1月,北京市委组织部选派北京舞蹈学院“90后”干部苑媛为道德坑村的驻村第一书记。依托北京舞蹈学院的艺术专业优势,他们尝试创作完成了红色情景剧《让娘再送你一程》。
7月1日上午,一堂特别的“党课”在道德坑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上演。
“娘说过,等你做完手术这双鞋也就做好了,娘给你穿上,让娘再送你一程。你是共产党的好孩子,是好样的,是人民的英雄!”在后方医院农户病房遗址演出现场,6名演员身着朴素且有年代感的衣装,声情并茂。这些演员都是村里的村民,他们走上舞台,饰演大娘、小战士、妇救会主任等角色。石头墙、木头窗、辘轳井、古院落,把观众带回到了战火纷飞的年代。农民演员真情质朴的表演,深深打动了现场以及线上的观众,令人潸然泪下,感人至深。
情景剧讲述了村民大娘救助受伤小战士的温情故事,大娘这一角色正是解放战争时期的道德坑村中无数百姓的缩影。“村里的人演村里的事,我们通过让村里人演绎自己的家乡故事,来振兴乡村文化建设。”高国民说。
新农村建设不能丢了文化根
作为基层党支部书记、人大代表,高国民不仅仅要带头改变家乡面貌,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在他的筑梦空间里,还时刻不忘边远山区未来的发展。
“这两年到处都在建设新农村,村民们搬进了一排排整齐的小洋楼。村里环境好了,设施足了,想象中蜂拥而至的城里客却迟迟见不到踪影。究其原因,是失了农村味儿,少了文化根。”这就是一位市区镇三级人大代表深层次的思考,他所虑及的不是当下,而是长远。
高国民与其他代表讨论有关新农村建设方面的议案时,他认为,新农村建设不能千篇一律城镇化,既要符合当地实际,也要保留住文化特色。
地处偏远、信息闭塞、土地贫瘠,是制约道德坑村发展的主要症结。2016年,借助泥石流险村搬迁的政策扶持,村里建起了一排排新房和座座小别墅,村民搬进了安全、宽敞的新家。有山有水有历史,发展民俗旅游是不二的选择,为此,高国民走访了一些比较成熟的民俗村取经,可越看那些规整方正的别墅区,他越觉得不对劲。“见惯了高楼大厦、车水马龙,城里人到农村来可不是为了看一个小型的城镇,他们更想看看真正的农村是什么样儿。”高国民说,“小洋楼、柏油路、大公园,满足不了游客想要体验农村生活、耕地劳作、农业文化的需求。”
北京市分布着近4000个村,各有各的文化,各有各的特色,以怀柔北部山区为例,喇叭沟门、长哨营、汤河口一带汤河川地区以满族文化为主,而一山之隔的宝山镇则以汉族文化为主。“农村就应该有个农村样儿,每个村子都有不同的历史积淀、风俗习惯,这些文化才是京郊游的吸引力所在。”高国民说。
道德坑红色体验项目的挖掘和利用,正是他发展特色文化思考的结果,但这还远远不够,他正在谋划着山水农耕文化的大文章。
前不久,他与北京舞蹈学院搭建“引智”帮扶机制,现已完成正式签约,该学院正在结合本村实际,制定帮扶计划。
他还相继提出了《关于加快农村地区电网配套、继续实施“煤改电”工程的建议》《关于提高怀柔区农村地区生活污水治理工程建设及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运营市级补贴标准的建议》《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加快集体林场项目建设》等建议。
这些建议贴近农村实际,反映了百姓的心声。高国民针对集体林场项目建设时说:“农村百万亩造林地块、山场等后期养护,政府都有专项资金支持。过去,这些项目通过招投标给了公司,农民只能给公司打工。如果村集体成立集体林场承接这些项目,不但能‘脱低’,还能生活得很富裕。”他还算了一笔账:“我们村有8900亩山场,还有荒山造林地块。山场里的中幼林抚育项目一亩地一年400元。这些项目都给到集体林场,一年的营业性收入至少在400万元以上。”一腔热情,满怀希望,他期盼着尽快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高国民所有的意见建议,都是基于发展农村山水特色的“文化之根”。他还谋划发展中草药种植、光伏发电等新兴产业,盘活利用农民和村集体闲置房屋,集中打造“网红”民宿,形成集聚效应和品牌影响力,增加村集体和农户的持续稳定收入。
高国民深山筑梦,他的梦绚烂多彩。
(本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