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干部聚合力 同心坚守显担当
2025-08-07面对突发的暴雨、山洪引发的险情与灾害,区人大常委会领导和机关干部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防汛救灾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精神,迅速落实市、区相关工作部署,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和“事事落实到位”的执行力,积极参与到防汛抢险及安置服务保障等相关工作中,用实际行动践行初心使命,团结一心为人民群众筑牢“暖心防线”。
随着群众转移安置工作启动,区人大常委会机关被抽调至学生军训基地安置点的机关干部迅速进入角色,从登记信息、分配床位,到安排饮食,再到安抚情绪,他们事无巨细、亲力亲为,开启了“连轴转”模式。这些“守夜人”,让转移群众在汛情中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温暖。
区人大常委会城建环保办主任武献梅,汛情伊始就被抽调到转移安置点工作。安置点初建时,琉璃庙镇的受灾群众一波一波的被安置到此,她的脚步就没停过,曾连续30多个小时不眠不休,这边要协调建立各工作组、划分工作区域,那边得盯着物资清点和安全保障,凌晨还在核对入住人员名单和梳理安置点工作开展情况。凭借着在琉璃庙镇工作十余年的群众基础和过硬的工作能力,她将安置点从最初的一片空白,整合到1办12组像齿轮般精准咬合,为受灾群众撑起了过渡时期最暖的人间烟火。看到被妥善安置的父老乡亲,她才有时间在墙角打个盹,睡梦中小孙女奶声奶气的叫着奶奶,那是她十多天以来藏在心里不能言说的牵挂,也触碰着她心底最柔软的地方。
区人大常委会农村办彭玉录,汛情来临的当晚,他冒着暴雨、逆行北上,把在长哨营满族乡卫生院工作的媳妇送回一线岗位;随后他被安排到转移安置点工作,说是负责日常沟通联系、材料收集等有关工作,可一旦忙起来,就是哪里需要去哪里,像个旋转的“小陀螺”,时常加班到深夜乃至凌晨,回家成了一种奢望。就这样,彭玉录夫妻二人将家里才满六个月的婴儿留给了爷爷奶奶照看,共同奋斗在防汛救灾的“一线战场”。
区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王舒昊,接到抽调通知的瞬间,默默退掉了回家的车票,提前审批好的探亲假就这样被搁置了。她深知,安置点不仅是群众的“避难所”,更是温暖的“临时家”,自己肩上的责任重大。在安置点的每一天,她都在精心撰写日报、汇总数据、协助做好媒体宣传等,电脑屏幕的光一次次地从第一天凌晨亮到第二天凌晨,她用“指尖”为全区的群众安置工作提供了有力的决策参考依据。
蓝崇泰、王韬等机关干部,主动放弃休息时间,以“不缺位、不失责”的态度,在不同的岗位上履职尽责、发光发热。机关司机李更新,瞒下父亲因病住院的消息,克服自身困难,多次跟随领导驱车往返宝山镇,为一线防汛救灾工作提供了坚实可靠的后勤服务保障。
区人大常委会机关全体党员干部,严格执行24小时备勤制度,全员进入“战时状态”,以“拧成一股绳”的凝聚力和“越是紧急越向前”的战斗力,诠释了责任与担当,彰显了防汛救灾中的人大力量。